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中西整合研究学术专场圆满召开
【来源:药学院 日期:2023-11-19 15:51:09 点击:

2023年11月1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控瘤新药研究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抗癌协会协办的中国顶级的医学盛会——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中西整合研究学术专场在美丽的天津隆重召开。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学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西整合控瘤新药专委会主任委员谢恬教授和王永生教授致开幕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谢恬教授表示中西医整合是今后肿瘤研究与治疗的重要方向和手段,中西整合控瘤新药专委会提出“四个整合”的理念,即中医与西医整合,基础与临床整合,医学与药学整合,研究与转化整合,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整合肿瘤防治体系。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理念,以建立高水平学术肿瘤防治平台,按照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以“建大军、开大会、写大书、创大刊、立大规、开大讲”等六件大事为抓手,推动我国肿瘤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治、学科建设、临床协作、科普患教一体化等创新工作模式,为实现健康中国及抗癌事业的伟大战略共同奋斗。

葡萄牙大西洋商学院的Lara Lopes 以《Bioactive anticancer medicinal plants: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in TCM》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从传统角度来看,Lara Lopes发现在几种植物(Cydonia Oblonga COL, Olea Europea OEL and Genteana Lutea GLR)的叶和根中存在特异性生物分子,其在预防疾病方面具有相关作用。从科技角度来看,Lara Lopes称基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的量子物理发现创新的方法,可以将波和频率的原理从量子物理学转移到医疗技术。Lara Lopes采用穴位电导皮肤电阻测试这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肿瘤病人、高血压患者以及神经发育自闭症谱系障碍者进行测试,发现肿瘤的发生与自闭症、高血压和抑郁症等有高度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利用COL、 GLR 和 OEL 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用植物提供的生物共振频率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此外,Lara Lopes提出为了改善这些条件,可以通过结合生物+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治疗来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摩洛哥中医药研究所的Naoufal LOUATI作了题为《Cancer burden in Morocco and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ancer treatment》的精彩学术报告。Dr. Naoufal LOUATI首先点出了摩洛哥的传统药物现状,诱发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最常见的癌症类型。Dr. Naoufal LOUATI统计了在摩洛哥植物中用于抗癌的优势植物科、对植物进行药用处理的方法以及给药方式等一系列相关数据,认为对于中医的认识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此外,Dr. Naoufal LOUATI根据对摩洛哥人对中医的认识以及中医治疗种类的了解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摩洛哥在中医药发展中的策略。 

广东省中医院陈前军教授作了题为《从中医“整体观”构架按乳腺癌“宏环境”学说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精彩学术报告。陈前军教授提出还原论和系统论才能帮助我们接近肿瘤的“真相”,而其中的系统论跟中医的“整体观”是非常一致的。儒家思想中关于系统论的观点是人体组织器官功能是相互影响、调节的整体,道家思想中的平衡观则强调发病的原因是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失衡。因此,陈前军教授课题组提出“宏环境”这个肿瘤认识论的新概念,认为癌症发展演化的本质是“宿主宏环境——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决定关系的变化。陈前军教授也根据不同阶段引发宿主宏环境失衡的病因提出“阶段性病因病机学说”,并提出不同的调控策略。

江苏省中医院倪海雯教授以《基于癌毒-态靶理论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西整合干预策略》为题,从中西医整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新策略。倪海雯教授强调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精准分层个体化诊疗模式的重要性。倪海雯教授认为应当重视并发症管理,即老年患者血栓事件以及带来的治疗负担,针对老年患者治疗管理可以采用量表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倪海雯教授课题组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的癌毒理论指导,对消癌解毒类方在中西整合淋巴瘤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及机制进行探索,构建了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此外,倪海雯教授课题组基于药学模拟及分子对接核心靶方的机制探索,将癌毒-态靶理论指导淋巴瘤分期分态病证结合的方法验证了消癌解毒方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浙江省肿瘤医院袁莉教授作了题为《“口乃脾候”理论下中医舌象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研究》的学术报告。袁莉教授认为舌诊是中医理论的瑰宝,其与脾胃之间的关系密切。我国作为胃癌高发国家,同时胃癌早诊率明显低于日韩,但是中西医结合的出现给胃癌早诊提供了新的思路,袁莉教授发现舌象可以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筛查,应用舌苔微生物、舌苔蛋白组、舌苔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可以很好地区分胃癌与非胃癌。利用微量蛋白组学、转录组学等对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胃印戒细胞癌等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筛选获得FBXO44、DDX27、PRDX2、SFRP4等关键靶点,并验证发现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史哲新教授作题为《精准医学视角下急性白血病中医诊治》精彩报告。史哲新教授认为中医是精准医学,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其中都蕴涵和体现了“精准医学”的基本理念。三因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思想都符合精准医学的发展内涵,衍生出类似“态靶辨治”等新型中西医结合模式。将其运用到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中时,史哲新教授发现急性髓系白血病存在中医证型与多项基因突变关系,此项研究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具有重大意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闫珺教授以《中医药参与治疗恶性肿瘤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为题,指出整合医学就是中西并重、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发挥专长,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最好的治疗方式才会有最好的结果。从未病先防、中西同治、预防复发、带瘤生存四个方面,利用西医解毒祛邪和中医祛邪而不伤正的优势,使肿瘤的治疗取得新的突破。闫珺教授表示中西医整合是肿瘤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医药参与从防到治的全程治疗,准确把握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切入点,是取得疗效的前提。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唐林泉教授作题为《基于EB病毒的鼻咽癌精准诊疗及促转移机制研究》的精彩报告,指出与EB病毒密切相关的鼻咽癌高发于中国,提出了基于 EBV-DNA建立指导PET/CT个体化使用的诊断模型和基于EBV-DNA的鼻咽癌选择性使用PET/CT诊断远处转移的新策略,因为EBV-DNA与鼻咽癌转移、抗肿瘤治疗效果、鼻咽癌耐药明显相关。唐林泉教授团队发现EBV感染诱导GPX4高表达,并且阐明了EBV感染通过上调GPX4促进鼻咽癌侵袭转移和耐药新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夏丽敏教授以《肝癌转移分子机制和抗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为题,具体阐述肝癌转移机制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夏丽敏教授指出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促进肝癌转移,靶向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中的MDSC和TAM可以逆转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夏丽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9促进肝癌转移;并具体阐述了ETV4促进小鼠肝癌瘤内TAMs,MDSCs浸润,促进肝癌转移,重塑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具体机制,后续的研究还发现ETV4上调FGF19特异性受体FGFR4的表达,另一方面,FGF19通过FGFR4-ERK1/2-ELK1信号通路上调ETV4,构成正反馈环路,持续促进肝癌转移。此外,夏丽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SLC7A11可以通过αKG-HIF1α途径上调PD-L1和增加CSF1分泌促进MDSC和TAM招募以此来促进肝癌转移,在其上游,IL-1β通过ERK/SP1途径上调SLC7A11表达。

本次会议共计5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就中西医整合肿瘤治疗新药的研发进展、中西医结合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为推动肿瘤治疗新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